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以系统治理打好森林防灭火主动仗
持续强化“联、防、测”,守护北疆绿色屏障
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以系统治理打好森林防灭火主动仗
金秋九月,黑龙江省大兴安岭林区依旧一片郁郁葱葱。
远山之上,一座座瞭望塔如同忠诚的“哨兵”,瞭望员们通过高倍望远镜进行全天候火情监测,不放过任何一丝可疑的烟点;茂密的林间小道中,巡护队员正在开展日常网格化巡护,及时排查火险隐患;天空中,无人机按照预定航线进行定期巡护,将实时画面传回指挥中心,构建立体化火情监测网络……
大兴安岭地区是我国重点国有林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其中有林地(含乔木、森林沼泽)面积710.71万公顷,森林覆盖率85.7%。近年来,大兴安岭地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坚持“地企协同、防扑一体、联防联控”工作机制,持续实施责任落实、“战役”部署、火源管控、宣传教育和科技赋能等相结合,扎实推进系统治理,努力守护好我国北疆这片绿色屏障。
构建全链条防控体系
实现“林边事村民管”
2024年10月,大兴安岭林区森林草原火灾系统治理工作启动。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作为核心区域,承担着构建全国森林防灭火示范体系、探索系统治理新模式的重要任务。黑龙江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先后投入专项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升级、科技装备更新和队伍建设,并定期深入林区督导调研,为森林防灭火工作提供了坚实的政策与资源保障。
“系统治理给我们提出了更高要求,不能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要从责任体系、防控机制、科技支撑等多方面构建全链条防控体系。”大兴安岭地区应急管理局副局长田鹏介绍,当地强化“战役化”打法,建立“四个联防”工作模式,努力破解治理难题。
走进大兴安岭地区森防指办公室,记者看到,“平安清明”“五月攻坚”“六月决胜”“金秋保卫”等四大“战役”的实施方案、进度报表和总结材料整齐罗列。田鹏介绍,“战役化”打法是结合大兴安岭季节特点而制定的防控策略:“平安清明”聚焦祭祀用火管控,组织志愿者一对一引导群众文明祭扫;“五月攻坚”针对春耕生产和旅游旺季,推出“流动检查站+无人机巡护”组合模式,在重点林区入口和景区周边实现全覆盖;“六月决胜”紧扣高温干燥天气,强化野外作业监管,确保火源管控无死角;“金秋保卫”则围绕林区项目施工、秋收、入山采集、林下经济、旅游人员增加等现实情况,开展森林火灾重大隐患动态清零和查处违规用火行为专项行动,通过拉网式排查整治林缘地带可燃物堆积问题,筑牢冬季防火屏障。四大“战役”环环相扣,形成全年无缝衔接的防控闭环。
在实践中,大兴安岭逐步形成地企、战区、林农、协作单位“四个联防”工作模式,实现感情联心、信息联络、组织联防、措施联动。“每年防火期前,地企都会联合召开部署会,共享林区资源分布图、火险隐患点台账等。”大兴安岭地区应急管理局局长赵晓刚说。说起林农联防,塔河县应急管理局局长李秋君举了个例子:“乡里给每个村屯划分‘责任林’,村民既是护林员也是宣传员。今年5月,村民王大爷在巡护时发现游客违规吸烟,立即通过联防微信群上报,乡镇执法队很快赶到现场处置,真正实现‘林边事、村民管’。”
大兴安岭地区还推动逐级签订森林防火责任状,落实三级包保责任体系。
强化“人防物防”作用
提升应急处置能力
大兴安岭林区面积广阔、地形复杂,火源管控难度大。广袤的森林中,353座瞭望塔、112个固定检查站和404个固定管护站错落分布,形成一座座防火“堡垒”。
“进入防火期,我们持续强化检查站、管护站、巡护队‘三道防线’作用,严格管控野外用火。”大兴安岭地区应急管理局防灾救灾科负责人董凯介绍,针对外来人员逐渐增多的实际,当地严格落实“十有”“一盒火”及跟班作业等火源管理制度。
“‘一盒火’是我们为野外作业人员定制的安全用火装备,里面有防火毯、灭火器、铁锹和引燃物,既能满足生产需要又能严控风险。”董凯说。
在呼中区呼源镇的管护站里,58岁的巡护员刘大哥一边整理装备一边感慨:“我干巡护快30年了,以前靠脚走、靠眼看,一天最多走15公里。现在不一样了,管护站有红外监测仪,我带着对讲机和GPS定位器,发现异常能第一时间上报。”
针对林下可燃物载量逐年递增的问题,大兴安岭地区各级森防指常态化开展“森林火灾重大隐患动态清零和查处违规用火行为专项行动”,组织“踏雪三清”工作,坚决劝离违规入山人员,对全区内的积雪消融、可燃物分布、靠前驻防点等要素进行实地查看,并对秋季点烧的战略阻隔带和营林生产作业区域逐沟、逐系、逐块全面清查,及时清理越冬火源,严防安全隐患。
为提升应急处置能力,大兴安岭地区将全区分为4大战区、12个防区、223个片区,分类施策、精准防控。
今年6月,“应急使命·2025”之原始林区重特大森林火灾扑救行动专题演习,在“雷击火”高发区大兴安岭原始林区腹地展开。此次演习运用我国自主研发的AG600大型灭火飞机与新舟60固定翼飞机组成编队实施洒水作业,有效破解了原始林区重特大森林火灾信息获取、远程供水、空地协同和悬崖火处置等系列现实难题,研究探索出了森林灭火新质救援能力的生成路径。
扑火队伍和物资能第一时间送达火场,离不开航空救援力量的有力支撑。秋季防火期,大兴安岭地区加大航空救援能力建设投入,24架航空消防飞机全部进场。“我们坚持指挥、队伍、装备、飞机‘四靠前’原则,防火期内将大型装备前置部署。”大兴安岭林业集团公司森林防火办主任刘龙江介绍,今年7月18日,呼中林业局发生雷击火,该地区立即启动预案,5架直升机15分钟抵达现场开展吊桶灭火,地面队伍同步开设阻隔带跟进清理,仅用1小时5分钟就扑灭火灾,没有造成火势蔓延。
推动实现“立体监测”
雷击风险提前感知
以系统治理为契机,大兴安岭地区将科技赋能作为突破口,推动监测预警从“被动响应”向“主动预判”转变。
走进大兴安岭地区森林防灭火指挥部指挥中心,森林防火感知系统的大屏幕上,林区火险等级、巡护员位置、气象数据等信息实时更新。
“森林防火感知系统于2022年建成投用,今年完成迭代更新,解决了旧版数据不全、更新滞后的问题。”大兴安岭林业集团公司森林防火办副主任李晨光介绍,“高火险期内,瞭望塔值班员天亮上台、天黑下塔,每小时上传一次观测数据。各林场巡护员用手机采集端记录工作动态,比如发现隐患点拍张照片上传,系统会自动标注位置并分派整改任务。”
“上午我发现一处松动的输电线路,拍照上传后,电力部门下午就派人来处理了。系统里能看到整改进度,特别方便。”呼中区碧水林场巡护员李想说。
目前,大兴安岭地区1200余名巡护员的手机上均安装了北斗巡护APP。作为森林防火感知系统的一个移动终端,该APP可实时显示巡护员上线状态和巡护轨迹,还具备事件上报和SOS求救功能。“APP能记录轨迹,确保每个区域都巡护到位。”巡护员张强说。
大兴安岭是全国三大雷击火高发区之一。“每年夏季是雷击火高发期。通过全波形三维闪电定位仪等设备,我们能实时监测落雷情况。”董凯指着屏幕上的雷电监测地图介绍说,“今年7月5日,系统监测到松岭区发生多次集中落雷,我们立即派无人机前往侦察,发现1处烟点,马上调度就近扑火队前往处置,15分钟就控制了风险,避免了火情发生。”
2021年3月,国家林草局“森林雷击火防控应急科技项目”启动,呼中林业局建成国内首个雷击火综合试验基地。基地安装的雷击火自动监测站等设备,可提前30分钟感知周边20公里内的静电场变化。
今年秋季防火期,大兴安岭地区投入1.4万余人、24架航空消防飞机前置备勤,同时,已完成扑火装备、通信设备、防灭火车辆等检修和维护保养工作,确保各类设备性能良好、随时可用。进入防火紧要期后,大兴安岭地区还将安排80支2649人的专业队伍及大型装备靠前驻防。(一审:盛 昕 二审:范珊珊 三审:阮文馨)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