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委委员宋仁伟讲党课
追忆历史,坚定信仰,传承龙江四大精神
宋仁伟
这次专题党课,是按照“党史学习教育”活动部署开展的。我们要认真贯彻“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的总要求,紧紧围绕“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的总目标,重温百年恢弘史诗,以信仰之光照亮前行之路,用如磐初心凝聚奋斗伟力。
中国共产党从诞生到现在,已经走过了100年的光辉历程。100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武装斗争,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命运,写下了彪炳千秋的光辉诗篇;领导人民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改变了贫穷落后的面貌,走上了改革开放、建设现代化强国的伟大征途。在讴歌我们党100年光辉历程的同时,我们不会忘记,也不能忘记,在革命的建设时期,勤劳勇敢的龙江人民用智慧和汗水,甚至鲜血和生命,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书写了可歌可泣的壮丽篇章,其卓越贡献已经镌刻在伟大祖国的历史丰碑上。作为一个时代的记忆,伟大的东北抗联精神、北大荒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激发了全省人民的爱国热情,增强了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成为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新时代学习弘扬“四大精神”的重大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东北抗联精神、北大荒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激励了几代中国人。今天,我们仍然要用这些精神来教育党员干部。”在过去艰难困苦的峥嵘岁月,“四大精神”激发了全省人民顽强拼搏的士气,创造了黑龙江辉煌的历史。在当今改革攻坚、滚石上山的重要关口,深入学习和弘扬“四大精神”对于激励全省干部群众解放思想、开拓进取、埋头苦干,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再铸黑龙江新的辉煌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新时代深入学习和弘扬“四大精神”,是凝聚全省人民力量,推动黑龙江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迫切需要。“四大精神”从艰苦卓绝的伟大斗争中孕育而生,是黑龙江人民意志品质、精神风貌、行为方式的集中体现,其本质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黑龙江振兴发展的要求高度契合。新时代黑龙江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特别需要深入学习和弘扬“四大精神”,带动广大干部群众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坚定信心、攻坚克难,艰苦创业、接力奋斗,形成锐意改革促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龙江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新时代深入学习和弘扬“四大精神”,是加强党的建设,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践行初心使命的迫切需要。“四大精神”是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是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的集中体现,是黑龙江共产党人崇高品德和伟大情怀的集中体现。新时代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确保党员干部始终走在现代化新龙江建设的前列,特别需要深入学习和弘扬“四大精神”,进一步发扬党的传统和优良作风,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筑牢理想信念,坚定党性原则,更好地践行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新时代深入学习和弘扬“四大精神”,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担当黑龙江振兴大任时代新人的迫切需要。“四大精神”同人民实践的融合,转化为黑龙江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催生了无往而不胜的强大力量。新时代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担当黑龙江振兴大任时代新人,特别需要深入学习和弘扬“四大精神”,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教育人民,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风尚,提高广大干部群众思想觉悟、道德水平、文明素养和全社会文明程度,走好新时代长征路。
二、“龙江四大精神”的历史渊源
1.源于黑龙江特定的历史环境。东北抗联精神是在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中国各族人民奋起抗战这个历史大环境中形成的。在14年的抗日斗争中,东北抗联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他们游走于白山黑水之间,成为东北抗战中一面光辉旗帜,用鲜血和生命谱写出内容丰富、内涵深刻的东北抗联精神。九一八事变后, 在长达十四年的幽暗岁月,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一九四九年前后,十余万转业官兵和数十万支边青年、城市青年用青春乃至生命,创造了闪烁 光芒的“北大荒精神”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以王进喜为首的大庆人以“宁可少活 20 年, 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干劲,铸就了奋发图强的“大庆精神” 、“铁人精神”。
2.源于黑龙江优秀的传统文化 。黑龙江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在远古的黑龙江流域和松花江流域,就出现了我们的先民。他们打渔狩猎,辛勤耕作,开始了人类的文明史。鲜卑、契丹、女真、满、汉几十个民族兄弟活动于此、繁衍于此、创造于此,孕育了独具特色的“鲜卑文化”、“渤海文化” 、“金源文化”、“满族文化”等。因此说,黑龙江优秀传统文化是黑龙江优秀精神之来源。
3.源于黑龙江的革命和建设。20世纪初至今,反帝、反军阀斗争迅速在黑龙江大地掀起。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共产党领 导的东北抗日联军,与日本帝国主义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斗争,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最终黑龙江实现了由殖民地半殖民地社会向新民主主义社会的飞跃。解放战争到新中国成立后,黑龙江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飞跃。同时,通过“一五”时期国家重点工程的开发建设,改变了黑龙江面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人民物质生活极大改善,精神生活日益丰富。因此,黑龙江优秀精神是在继承、丰富和发展了优秀的民族精神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时代品质的民族精神的精华。
4.源于黑龙江儿女的优秀品质。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黑龙江各族人民形成了自己伟大的、独特的精神财富。从民主革命时期说起,马占山江桥抗战,打响中国有组织的抗战第一枪;杨靖宇气吞山河,威震八方;赵尚志转战北满,令贼寇抱头鼠窜;赵一曼大义凛然,使顽敌失措惊慌; 八女投江,巾帼英雄耀千古;杨子荣深入虎穴,深山密林灭顽匪。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时期,王铁人为了新中国的石油事业,英年早逝;马恒昌任劳任怨,是工业战线一面旗帜;马祖光毕生科研,为民族争光;康金环二十九载照顾精神病人,写就人间大爱;翟志刚、刘伯鸣遨游太空,造就一代航天英雄。是他们打造了黑龙江优秀精神,是他们让黑龙江的今天充满活力、繁荣兴盛。
三、“龙江四大精神”的深刻内涵
东北抗联精神:2015年7月30日,中共黑龙江省委书记王宪魁在弘扬伟大东北抗联精神座谈会上讲道:“回顾抗联历史,尤其需要我们永远铭记的是,在这场长期、艰苦、壮烈的对敌斗争中,抗联将士们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伟大东北抗联精神:一是忠贞报国、勇赴国难的爱国主义精神,二是勇敢顽强、前赴后继的英勇战斗精神,三是坚贞不屈、勇于献身的不畏牺牲精神,四是不畏艰苦、百折不挠的艰苦奋斗精神,五是休戚与共、团结御侮的国际主义精神。
忠贞报国、勇赴国难的爱国主义精神,即在国家、民族遭受危难的关键时刻,中国共产党人以民族利益为根本利益,为挽救民族危亡,维护国家的独立和领土完整,高举爱国主义旗帜,动员广大民众组成东北抗日联军,投身抗日斗争,同仇敌忾,义无反顾,奋起抗战,勇赴国难,誓死保卫家园。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为拯救中华民族愤然而起抗击外侮的高度自觉性;二是众志成城、一致抗敌的空前广泛性;三是在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形成的前所未有的组织性。
勇敢顽强、前赴后继的英勇战斗精神,即面对凶残的敌人和恶劣的条件,东北抗日联军不畏强暴,勇猛杀敌,出生入死,浴血奋战,表现了中国人民坚决抵御外侮的坚定信心和必胜信念。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坚定性;二是为了民族解放事业所经历的曲折性;三是在敌我力量极其悬殊条件下斗争的长期性。
坚贞不屈、勇于献身的不怕牺牲精神,即为了中华民族不受外族侵略而英勇斗争,广大抗联将士面对死亡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甘愿抛头颅、洒热血,体现了把忠于祖国、捍卫主权看得重于个人生命,即使为国捐躯也在所不惜的高尚品格。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为了国家主权、领土完整而勇于献身的崇高信念;二是为祖国解放、人民幸福而与日寇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三是为了民族尊严而决不苟且偷生的民族气节。
不畏艰苦、百折不挠的艰苦奋斗精神,即在极端艰难困苦时期,东北抗日联军以当代人类难以生存的条件,进行着人类历史上罕见的反侵略战争。他们坚忍不拔、不屈不挠,与敌人苦斗周旋,始终保持高昂的斗志和乐观精神,表现了抗联将士们誓与日本侵略者血战到底的奋斗精神。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东北抗日斗争的极端艰苦性;二是东北抗日斗争的极端残酷性;三是东北抗日斗争的极端复杂性。
休戚与共、团结御侮的国际主义精神,即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旗帜下,中、朝、苏人民面对共同敌人日本帝国主义,一致团结,并肩作战,生死相依,抒写了一篇感天动地、气壮山河的团结御侮的英雄篇章。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斗争目标的一致性;二是紧密团结的合作性;三是为消灭共同的敌人而体现的无私性。
北大荒精神: 什么是北大荒精神?就是“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北大荒人在创造丰硕的物质文明成果的同时,在把北大荒打造成北大仓的同时,更用他们的青春和生命,忠诚与坚韧为后人留下了名传千古的创业精髓。
艰苦奋斗精神。北大荒自古以来,就是蛮荒之地。这里荆莽丛生,沼泽遍布,风雪肆虐,寒冷、偏僻、荒蛮、凶险以至于自身难以克服的困难等等。北大荒初期的工作,就是开垦荒地。建场的时候,进点建场的人员都是靠着两条腿一步一步走的。茫茫荒原,荆棘丛生,塔头甸子和沼泽遍布。每刨一镐,把泥水溅起老高,人都变成了泥猴。没有伙房,露天打灶;没有水井,就用泡子水过滤做饭;没有蔬菜,就挖野菜吃。有时工作的地方处处是水,中午吃饭无蹲坐之地,只好边走边吃。出征归来,脸和脖子上都被蚊子咬得胖出一圈。在三年自然灾害时期,虽然号称“北大仓,但也经历了绝大多数人没有经受过的、可怕的饥饿。没有粮食,只有吃牲口的饲料——糠皮、青稞大麦、黑豆,以至树皮、草根,因饥饿而亡的人也不计其数,很多农场坐落在深山老林中,不通电、不通邮、不通车。要想和上级联系,只靠一台发报机。战士们想寄一封家书,只能到几十里外的镇里去寄。
勇于开拓精神。向荒原进军为了响应党中央的号召,一批又一批以复转军人为主体的垦荒大军,从战场走向荒原,有1956年王震将军率领的铁道兵七个师和1958年从各军种兵种转业来的十万官兵;有1959年来自齐鲁大地的六万支边青年,有1966年来自沈阳军区的万名复转官兵;有1968年组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的三千现役军人和从全国各地来北大荒的80万城市知青;还有数以万计的科技人员、高校毕业生以及改革开放后来到北大荒的建设者们。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共开垦出3600多万亩良田,建成了中国规模最大、现代化程度最高、综合生产能力最强的国有农场群。
顾全大局精神。北大荒人有着崇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无论在怎样的困难面前,他们都能咬紧牙关,服从大局,千方百计完成上缴国家粮食的任务。有些年代,由于各种自然灾害,导致垦区粮食大量减产,能否按计划完成国家交给的上缴粮食的任务,就变得十分艰巨。为了顾全国家这个大局,替国家分忧解难,北大荒人不顾个人得失,勇敢地站了出来。在各级党组织的领导下,垦区上上下下积极行动,献计献策,为完成上缴国家粮食任务而努力。他们勒紧腰带,精打细算,将霉变的小麦当做口粮,把好的粮食和全部余粮都上交给了国家,按时完成国家交给的粮食购销任务。顾全大局是北大荒人的一贯信念,他们“急国之急、想国之想”,不讲条件不讲代价,用自己的生命和汗水证实了对祖国的赤胆忠心。
无私奉献精神。一是事业的奉献,北大荒人承载着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伴随着共和国艰难前进的脚步,历经三代北大荒人的薪火传承、拓荒风雨,终将昔日的北大荒变成今天的北大仓。在这块神奇的黑土地上,有数不清的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把他们的一生奉献给北大荒的垦荒事业中。他们之中有老红军战士;有身残志坚的残疾荣誉军人;有战斗英雄;有支边青年模范人物;有献身科技事业的专家等等。他们燃簧火,战严寒,驱野兽,开荒原,将5万多平方公里的漠漠大荒建成了名闻遐迩、举世瞩目的现代化农业的黑龙江垦区。二是生命的奉献,有多少北大荒的建设者们因长期的劳累身患重病死在了北大荒;有的在开垦荒原的过程中,被茫茫无际的沼泽地所吞噬;有的在洪水中为了抢救国家的财产献出了生命;有的在茫茫火海中化为灰尘而永生;他们用自己的理想信念和血肉之躯为北大荒谱写了一曲曲英勇牺牲、无私奉献的英雄赞歌。据有关方面统计,在北大荒的开垦中,有12000多人长眠于辽阔而富饶的北大荒,将生命永远奉献给了这片神奇的黑土地,而这仅仅是整个黑龙江垦区故去者的一部分。在长达六十多年艰苦创业的岁月里,有五万多转业官兵、支边青年、知识分子、知识青年永远长眠在北大荒。
大庆精神: 以“爱国、创业、求实、奉献”为基本内涵的大庆精神,集中表现为:为国争光、为民族争气的爱国主义精神;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艰苦创业精神;讲究科学、“三老四严”的求实精神;胸怀全局、为国分忧的奉献精神。
为国争光、为民族争气的爱国精神。1959年9月26日,新中国成立10周年前夕,随着一股工业油流从松辽盆地北部的“松基3井”喷涌而出,大庆油田正式诞生,粉碎了国际敌对势力以石油为武器,对新中国进行政治孤立、经济封锁、军事威胁的企图。从此,中国甩掉了“贫油”的帽子,中国石油工业屹立在世界东方。在此过程中,以铁人王进喜为代表的石油人,在“青天一顶星星亮,荒原一片篝火红”的艰苦条件下,践行“三要”(一要甩掉中国石油落后的帽子,二要高速度、高水平拿下大油田,三要赶超世界先进水平、为国争光)、“十不”(不怕苦、不怕死、不为名、不为利、不讲工作条件好坏、不讲工作时间长短、不计报酬多少、不分职务高低、不分分内分外、不分前方后方)的誓言,拼命鏖战三年拿下大油田,并从1976年开始,连续27年实现5000万吨以上高产稳产。至今,大庆油田仍然保持年产量4000万吨左右。截至2019年,大庆已为共和国开采了23.9亿吨原油、1320亿立方米天然气,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级大油田,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世界石油开发史上的奇迹。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1945年8月,毛泽东在延安干部会议上所作的《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演说中指出:“我们的方针要放在什么基点上?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叫做自力更生。”从此“自力更生”就成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相信自己,依靠自己,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斗争口号。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不管条件如何变化,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志气不能丢”。回首创业初期的大庆石油人,正是靠着这种精神战胜了自然环境的恶劣和物质条件的匮乏,敢于改天换地,打下了中国石油工业的基石。一段时期以来,大庆曾面临资源接替不足、稳产压力增大、基础设施老化等困难,尤其是随着2014年国际油价断崖式下跌,油田逐渐入不敷出。“只要精神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大庆发起“唤醒传统意识、回归严实作风”的号召,出台一系列新的管理办法,开源节流、降本增效,用管理制度的硬约束,实现成本投资的硬下降。从2016年整体性亏损,到2017年年中生产经营指标全线飘红,再到2018年年底经营收入、利润总额、税费创3年来最好水平。
讲求科学、“三老四严”的求实精神。回顾历史,大庆油田的高产稳产之路并不平坦,遭遇了数不清的困难和挑战。如20世纪80年代,有人发出大庆油田即将走向全面衰退,成为第二个巴库油田的悲观论调。当大庆为了在高含水后期提升采收率,开始研发三元复合驱技术时,有些国际权威又断言大庆油田根本不适合这一技术。事实证明,这些外国专家只看到大庆油田的地质特征,却忽视了大庆人在油田开发建设中培养出来的对待技术难题百折不挠、务实创新的科学精神和坚强意志。大庆科研工作者坚持实践第一观点,不断超越权威、超越前人、超越自我,形成了“三老四严”“四个一个样”“六股劲”的务实精神,创造了“两分法”“三个面向”“四勤四看”“五到现场”等科学方法,正是以这种对事业、对工作科学认真、求实严谨的精神为动力,以科学严明的规则作保障,大庆人战胜了各种困难挫折和干扰,依靠自主创新攻克多项关键核心技术,让外国权威的唱衰言论不攻自破,闯出了一条中国人自己的油田开发之路。
铁人精神:铁人精神内涵丰富,主要包括:“为国分忧、为民族争气”的爱国主义精神;“宁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忘我拼搏精神;“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艰苦奋斗精神;“干工作要经得起子孙万代检查”“为革命练一身硬功夫、真本事”的科学求实精神;“甘愿为党和人民当一辈子老黄牛”,埋头苦干的奉献精神等。
始终如一,真诚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的精神信仰。马克思主义的精神信仰是铁人精神思想内涵的核心部分,它是铁人王进喜的“灵魂”和“根脉”,它决定了铁人的襟怀、视野、气概和眼界。大庆诗人庞壮国在《铁人与中国》这首诗中形象而生动地阐述了铁人精神和中华民族精神的血肉关系。他写道:“铁人即铁的中国/用血肉之驱撞裂冰层”,“那个汉子摔开拐杖/其实是古长城摔开漫长的蹒跚与疼痛/”,“他脱掉羊皮厚袄/其实是黄河脱掉冬天的浑浊和沉重”。因为有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人民才在精神上获得了解放,所以“铁的中国”是指有了“铁的信仰”的中国。同样,有了“铁的信仰”的人,才会成为“铁人”,才会有“铁的精神”。
矢志不渝,壮怀激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对于铁人王进喜的爱国主义精神的丰富内容,韩福魁同志曾做过细致的研究。他说王铁人的爱国,既是轰轰烈烈的,更是扎扎实实的;既是刻骨铭心的,更是披肝沥胆的。王铁人的爱国是倾心爱国,倾其全部身心热爱自己的伟大祖国。在大庆会战初期,面对生活、生产中那么多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铁人说“这困难,那困难,国家缺油是最大的困难”。王铁人的爱国是敬业爱国,通过自己的事业的大成表达对祖国的大爱。铁人爱国非常讲究实际,反对空谈,他斥之为“不干,半点马列也没有!”王铁人的爱国,是求全爱国。他不但自己全身心爱国,而且苛求家眷、亲人全方位爱国,明确要求“公家的钱一分不能占”。
积极向上,乐观负责的人生态度。这种良好的人生态度源于铁人豁达乐观的人格。大庆会战初期,晴天一顶星星亮,荒原一片篝火红。条件十分艰苦,生活十分艰苦,而铁人却充满了乐观主义的精神,他在石油会战中创作了许多充满乐观主义精神的诗句,“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石油工人干劲大/天大困难也不怕”。艰苦而有价值的劳动,是铁人的最大的享受和快乐。
坚忍不拔,无难不克的意志品格。坚忍不拔,无难不克是铁人王进喜的鲜明品格。这种良好的意志品格在玉门油田“争上白杨河”这件事中就充分地表现出来。1958年初,玉门矿务局为贯彻“努力发挥老油田潜力,积极勘探开发新油田,发挥基地作用”的战略部署,组织一批先进队“大战白杨河”。当时几个著名的标杆队参加了这场钻井“大战”。力图在解决“钻井速度低”这个老问题上有个大突破。而像王进喜的贝乌五队这样“一般的”先进队则被安排在“大战”之外。过了“七一”,在一次调度会上王进喜提出要搬家上白杨河大干一场。他找大队长和局长都没有同意,最后,在市委书记刘长亮的支持下才闯进了白杨河。正是在白杨河的“大战”中开始磨炼出一支“铁”的队伍。
积极刻苦,不怕牺牲的工作精神。最能表现铁人王进喜积极刻苦的工作精神的是铁人留给我们的三个经典故事:“人拉肩扛”、“端水打井”、“带伤跳泥浆池压井喷”。这三个经典故事是我们整个民族积极刻苦,不怕牺牲的工作精神最光彩的缩影,是永远不朽的样板。只有崇尚劳动、崇尚生产型人格的民族才可能成为一个永远进取、永远朝气蓬勃的民族。
严细认真,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铁人王进喜是一个最讲认真工作的人,是一个极端负责任的人。他说“对油田要负责一辈子”,“干工作要经得起子孙万代的检查”。他在工作中“猛如老虎,细如绣花”。他不管做什么事情总是事先认真谋划,注意听取各方面意见。在钻井中,他曾多次根据井下声音判断钻头使用情况,杜绝事故发生。工人们都说他是“钻机的医生”、“井下的压力表”、“泥浆的体温计”。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铁人王进喜从小家里穷,没有读过书,但他却是一个认真学习,不断从实践中培养自己实事求是思想方法的人。铁人带领他的战友们为什么能够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落后的设备在60年代打出那样多、那样高水平的钻井,双倍地实现了他的“月上千,年上万,祁连山上立标杆”的宏伟目标,就是在实际工作中坚持实事求是。他用大量的点滴时间和精力,及时地、充分地收集、比较和研究了众多钻井队生产实践的丰富材料,总结出经验和规律,创造性地用于自己钻井队的生产实践。
奉献人民,自强不息的价值追求。在铁人的一生中,总是把能为人民做事,看作人生的快乐和幸福。感恩社会,挚爱大众的道德人格。热爱人民是铁人最真挚的道德情感。他出身于一个贫苦的劳动人民家庭,和劳动人民有着天然的联系。他从6岁跟着父亲要饭开始就饱尝人世间的冷暖。“恨不得一拳头砸出一口油井来”,“我就不相信石油都埋在洋人脚下”。他把热爱人民和热爱国家的情感,化作不竭的力量,不断去为人民创造辉煌的业绩。
“铁人精神”是一种标志,凝缩着一个民族不畏困难的民族气概。几十年来,无数中华儿女以“铁人”为榜样,在祖国的建设大业上,兢兢业业,无私奉献,创造了许多令世人震惊的奇迹,为祖国争得了荣誉。所以,“铁人精神”,它不仅仅是一个时代的影子,它凝缩了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风貌,它凸显了中华民族不懈拼搏、创造未来的民族气概。
同志们!龙江人的事业是干出来的,无论条件多么艰苦、环境多么恶劣、形势多么严峻,龙江人都不懈奋斗拼搏;先辈们的奋斗业绩,增强了龙江人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党员干部要牢记党的初心使命,以继承和弘扬黑龙江“四大精神”为己任,切实将初心和使命体现在坚定理想信念、干事创业担当、争做廉洁表率的具体行动中,不断提升干事创业精气神,树立务实勤勉的工作作风,以爬坡过坎、滚石上山的韧劲,勇于拼搏奋斗的使命感和勇于担当的责任感,在点点滴滴的工作中体现新气象新担当新作为,在推动新时代龙江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伟大进程中,创造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工作实绩,为谱写应急管理事业新篇章贡献力量。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